Sunday, December 16, 2007

Saturday, December 15, 2007

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家中的光合作用

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讓文明更加進步,帶領人遠離黑暗;電影重慶森林的燈光藝術讓人們隨情節重回時光隧道,演變至今的影響已超越了它最原始的照明功能,光,在虛體空間裡漫遊,給人無限的驚喜,引領人們沉醉。

5:3:1光源黃金比例

燈用得好可節省能源,實用和美麗功效也能達到,針對不同空間和需求,重點就須利用5:3:1(為不同光源的光亮度比例) 燈光使用上的黃金定型,有漂「亮」而溫暖的空間因蘊而生。
5:3:1比例是將所有光源分集中性(光度比5),調和性(光度比3),和一般性(光度比1) 三種等級的光源,再針對不同空間的需要再做配燈。如需要閱讀時的燈光需要最高,就屬集中性光源。而櫃體、CD架等裝飾或氣氛營造較多時就以調和性光源為主。最後再加上吊燈或吸頂燈等,照亮整個空間的一般性光源,就完成一個家的燈光規畫。
美好燈光帶來安定幸福的心情,讓妳天天都想沉浸在溫暖的光輝中,一般居家最常見在天花板只安裝一個慘白日光燈,會把東方人臉照得更蠟黃且沒有空間溫暖感,以間接照明與局部照明的搭配,馬上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暖色調與冷色調的差異與運用

色溫度,其實就是光的顏色,可見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有色光混合而成,各種色光組成的不同比例,會呈現出不同色調的光。
一般亞洲國家,因氣候較炎熱,冷色調的使用有安定心緒的作用。此外冷色調的光源,通常用在前衛新潮、創新的商業空間,用於辦公室較不易打瞌睡。
過去,對於居家燈光的配置,都僅注意到單光源放置的效果,只是人們生活上視覺的協助。當時室內空間,都是由單盞燈來主控全局,一般人對燈光的要求不多,清晰明亮即可。
然而,在趨勢的演變下,照明設計的領域逐漸增添了許多的變化。除考量人們對於燈光的基本需求外,也開始思考光與空間的互動,因此逐漸發展為多光源的設計模式。多光源的設計能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與生活空間互動的同時,還能運用光、影、明、暗對比來產生如繪畫般的層次感;主光源與間接輔助光源的搭配之下,形成辯證法則下的主客體,光是空間的配角,去包容、消解出空間的特性。光影的流動產生更多面貌,為空間幻化成最美的圖畫。

 

燈光設計 間接照明是主流

面對市面上許多造型各異其趣的燈飾,在選擇上不免眼花撩亂難以下手,選購時應優先考慮實際需求和喜好來選擇燈具樣式;如注重實用性的可挑選造型大方、顏色易於搭配的吸頂燈或立燈,若是注重裝飾性想表達個人特色,可以帶有濃厚風格感的燈飾,喜歡歐式風格的造型燈具,就可以選擇雕刻、仿古桌燈或是水晶燈飾。
此外,燈飾的色彩應與居家空間的裝修風格相互協調。空間佈光必須全面考慮到居室內的家具傢飾、牆面色彩…等,不一致的色調搭配營造不出溫暖的氣氛,容易讓空間黯然無生氣。燈光是居室的靈魂,不同的空間氛圍會帶來不同的心情,巧心運用照明設備,為最私密的生活空間換上溫馨的光輝,同時也為自己與家人締造天天的好心情!

本文由 Rose in style 提供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Father and Daughter

Father and Daughter


编剧: Michael Dudok de Wit
导演: Michael Dudok de Wit

  秋日温暖的傍晚,父亲带着女儿一起骑单车,他们穿过林间小路,骑过草地,骑上高坡,来到平静的湖边。
  父亲抱抱女儿,登上了小船。女儿在湖边静静的等待,等到船在视线里变模糊,等到太阳就要落山。父亲迟迟不归,女儿一个人骑着小小的脚踏车回去了。从那以后女儿每天都来湖边等候,她一个人骑着单车来来返返,风雨无阻。多年过去,小女孩为人妇,为人母,转眼老去。
  已然老去的她日日来到湖边,直到湖水干涸,化为滩涂。她来到沉睡在湖底的小船边,躺在小船里,就像躺在父亲暖暖的臂弯。

张惠妹STAR

EMI 张惠妹 A-Mei星 STAR

永远的快乐 So Good
你是爱我的 Big City
快乐眼泪 如果你也听说
薇多莉亚的秘密 夏天的浪花
知己 Don't Sail Away
一眼瞬间 两端

Sunday, December 9, 2007

Thursday, December 6, 2007

夢想之家dreaming home

TEXT:Cathy Shih PHOTO:Yoshi Chang

如果可以,你想住進什麼樣的家?
屋頂擁有一大片藍天、樓層間用懸空的天梯相連,也許地板下還有段潺潺小溪?拋開所有建築框架,在這裡,家,沒什麼不可能。

白色水泥外牆上,閃亮的黑色雨滴滑落,象徵宜蘭總是不肯放晴的壞天氣;高低錯落的樓層間,是空曠而熱鬧的「山谷」風景。走下台階,透明水波在地板下緩緩流動,襯出從頭頂灑下的整片雲影天光。

這不是電影場景,當然也不是天馬行空的設計文案,在宜蘭鄉間,這是一幢不斷尋找人與環境全新互動的夢想之屋。

「我們能決定吃什麼食物、穿什麼衣服,為什麼不能決定想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從小在宜蘭長大的建築師林獻慶,對千篇一律「規矩」的住宅形貌,一直存在很大的困惑。「建築因為人的需求而存在,讓人舒適的建築,應該是為了個別需求而設計,不是讓人去適應建築。否則我們花了大錢,只是買到一格被水泥圍住的大抽屜,沒有意義。」於是一年前,阿慶和大哥合力蓋出了漂浮在水田中央的「浮線發想之島」;一年後,在蘭陽平原的中心點,OM House誕生。

以「都市中的山谷」為概念,OM House由兩座高山、一個河谷、一片草原和屋頂上的一整片木製高原組成。從門前碎石走上斜坡,門後一整片空間,是挑高4層樓的中央「谷地」。抬頭是錯落有致的天窗屋頂,方塊透明地板下,是15米長的綠色個人泳池「神秘河流」。山谷後方,是開放式的餐廳、廚房;靠近路面的另一端,則是以鋼骨懸吊,比地板略高的視聽室空間,塗上亮膠質的綠色地板,代表廣闊翠綠的「草原」。

隨著彷彿懸在空中的Z型梯向上,木製的扶手是沿途花草風景,從二樓主臥室到三、四樓客房,除了各自擁有不同色彩、主題,最大特色,就是擁有不受遮蔽的大小天窗。而四樓客房窗外,更有著一整區原木地板組成的「高原」,特殊設計過的斜角視差,讓主人能自在的淋浴、享受SPA水療,完全不必擔心隱私問題。

本文由 巴黎費加洛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