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Daniel INFO、PHOTOS= BeccaPR www. thecoopersquarehotel. com 背負紐約城市發展的特殊歷史背景,設計師與當地社區、居民協調出一種奇特的共存模式,讓Cooper Square Hotel在豪華之在,又多了幾分人性。 在領導全球流行文化的時尚之都紐約難道還會缺一間奢華的高級飯店嗎?何以Cooper Square Hotel從興建計畫公佈之初就廣受各界注意,甚至有紐約當地居民為它成立專門網站,追蹤記錄整個興建過程的大小事情?開幕後更是吸引美國媒體爭相報導, 且讓各界名流趨之若鶩? 除了Cooper Square Hotel施工總金額達1億1500萬美金(想當然爾,完工品質絕對夠得上頂級二字),最大的原因在於整個開發案與當地社區發展與城市環境變遷有著密切關 係,設計師為了配合種種歷史、外在條件而做的各種規劃,反而讓Cooper Square Hotel呈現與紐約其他豪華旅館相當不同的特色。 先從飯店所在的Bowery區說起。Bowery是位紐約曼哈頓南邊一條街道和同名的小街區,1960及70年代是Bowery的最低潮,特別是石油危機 時期,街景一片蕭條,被視為高犯罪率、低住房率的區域。進入90年代,紐約市政府針對Lower East Side開始推行全面化的都市更新,大片的老舊公寓建築被逐步轉變成高級住宅大廈;到2005年,整個街區景觀可說是完全煥然一新。都市環境經歷這種全面 性的轉變當然不會全無代價,Michael Dominic以Bowery當地一棟廉價公寓居民的生活為題,拍成記錄片《Sunshine Hotel》(2001),見證了經濟弱勢面對環境變遷時的無奈。 Cooper Square Hotel位置鄰近紐約最精華的商業鬧區,最好的精品店、餐廳、夜店、藝廊及博物館都在徒步可達的範圍內,從落成後的飯店房間裡可以眺望帝國大廈、曼哈頓 城區、哈德遜河及布魯克林大橋等紐約著名的景觀。具有如此高度開發價值,這項開發案卻在一開始就碰到大難題。 一棟年代久遠的4層磚造公寓,早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之前就已經蓋在這片飯店預定地上,而且老公寓中有2家住戶堅拒搬遷,因此無法和一般建案一樣全部拆 除重建。營造商Peckmoss Group幾經波折終於讓步,和住戶達成一項奇特的協議,在原來的舊公寓基礎上「改建」。 改建為建築設計帶來相當大的結構性困難,負責這部分工作的Carlos Zapata公司,以非常動態及前衛的建築設計而聞名,他們最後採用的辦法是讓新的混凝土圓柱沿著老公寓庭院外圍興建並且將它包圍在內,支撐起新大樓的主要部分。 Carlos Zapata表示,拆除會便宜很多,但最後,保留老公寓的決定讓得到正面結果,原本遷就它的設計考量反而創造出更適宜人居的內部空間。 經過重建的舊公寓三、四樓保留給未搬走的兩住戶,他們擁有可直接穿過飯店的獨立出入口,一、二樓成為飯店的公共圖書室及辦公區域。為了配合公寓住戶所需要 的隱私性,設計師引入紐約東村傳統的小型天井格局,將一、二樓的公共區域分成幾塊具私密性的半獨立空間,透過彼此連結但互不干擾的動線直接進出二樓戶外的 空中吧台,而不必行經一樓大堂,整個內部空間配置因此更具親密感。 從建築整體外觀看,Cooper Square Hotel為一棟23層將近70公尺高的全新玻璃鋼骨大樓,正面外形類似直立的鯊魚背鰭,甚至讓人聯想到杜拜的帆船飯店,Carlos Zapata表示他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人臉的側面輪廓,他們希望能讓新建築的外在和它的獨特內在一樣,擁有個人化的鮮明性格。 負責實際飯店經營的MK飯店集團的Klaus Ortlieb 表示,「Bowery擁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產和多樣化的社區景觀,我們希望為在新飯店帶入『家』的感覺,讓它更能融入社區境之中。」為了創造出回到家的感 覺,Cooper Square Hotel沒有一般飯店的接待,當房客踏進大廳、服務人員俸上飲料的同時,住房登記的動作就在視線之外完成。 Ortlieb形容這是一種獨特奢華風格,在商業鬧區的熱鬧便利中摻入一些現代歐洲的安靜感覺。他在接受美國《GQ》雜誌的訪問中提到另一個讓旅館感覺像 自家的關鍵在室內設計部分,秘訣就是「真正的書」,不是一般飯店提供的通俗雜誌。Cooper Square Hotel提供總數四千多本不同書籍,內容含括文史科哲各類,而不光是在公共圖書室,每間客房裡都會有這些書本可供閱讀。書本作為一項服務,同時也可以視 為一種室內設計的裝飾原素。 Cooper Square Hotel這套作法是由老式歐洲飯店所移植過來,由義大利名設計師Antonio Citterio負責室內設計,B & B Italia提供家具搭配,進一步深化內部空間氛圍與歐洲貴族時代的相似性。 Cooper Square Hotel的落成,某種程度上標示著Bowery區都市更新的重要進程,雖然施工所遇到的困難及對應的處理方式應該算是罕見,但它的經驗或許可以給大家在思考建築與環境新舊衝突問題時,一些不同的啟發。 DFUN設計風尚誌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