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9, 2009

童心未泯 搶進Kidult一族

【TEXT=楊諮宜 PHOTOS=Pixie、廠商提供】

Kidult
童心未泯 搶進Kidult一族
原創、企業公仔風潮


「公仔」這個香港外來語是源自於香港對人偶(figure)的通稱,原始的語意跟台語的尪仔的意思相通。

人偶早在人類遠古,捏土、製陶、磨石、刻木的手工藝時代就已經登場。長久以來,人偶或為偶像拜,或為感情寄託,或為兒童的玩具,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周遭。

二十世紀初,漫畫卡通躍上印刷媒體及動畫電影上,大眾文化興起。這些漫畫卡通人物所衍生的人偶商品透過工業化的大量生產,不但小朋友喜歡,也風靡了從小接
觸這些漫畫卡通而逐漸成長﹑童心未泯的大朋友(Kidult),成為一代一代兒時回憶的鄉愁進而衍生出大朋友的玩具收藏市場。

但是提到為人偶賦予現代藝術創作元素就不能不從香港說起,一直擔任世界玩具工廠工藝基礎成熟的香港,二十世紀末出現了原創、不同於商業大量複製卡通人物的
塑料人偶。這些自創角色不是來自夢幻的卡通世界而是取材於街頭的滑板、衝浪板、籃球及塗鴉與街舞等流行文化。身上裝飾著紋身刺青、耳環、項鍊、穿著垮褲腳
蹬名牌球鞋,反映了年輕人自由街頭文化精神。

其中先驅者Michael
Lau透過SONY公司引進擁有悠久人形文化的日本,不但大受歡迎而且造成原創公仔的流行風。同時還引起歐美藝術界的注目,漸漸被接納成為新的一種雕塑藝
術形式。另一方面,透過公仔媒材可大量複製的特性,將普普藝術的意念帶入,成為一種新的設計師與藝術家玩創作的畫布。

這項潮流不久也吹到了台灣,香港的「公仔」為人偶尪仔的傳統意涵帶來了新生命,觸發台灣新一波的公仔文化。

目前台灣不少設計師開發出個人公仔設計品牌。像Pixie總監、著名的公仔設計師Mark Chang的代表作《So
What》,小猿人表情無奈、兩手一攤的,呈現一種「我就是想這樣做,你能怎樣?」的態度。將個人的心情態度反射在角色創作上引起普遍的共鳴。除了設計師
的原創作品,還有取自插畫家的角色的公仔,也有許多青年創作者也受此風潮影響紛紛自創角色人物,台灣的創意產業正蓄勢待發。

「公仔」重新賦予人偶生命,還反向改變既有的企業公仔。像7-11的《OPEN小將》除了為企業量身打造原創趣味性十足之外,2007年還推出由國內外
12位藝術創作者的藝術版《OPEN小將》創作。而台灣設計品牌包
Santana的企業公仔《撒旦‧那兒》,顛覆了撒旦的刻板印象,將品牌立體具象化,並且延續每一季推出新品的精神,而衍生不同的面貌出現。SONY公司
也為電腦的光學周邊設備商品,針對目標消費群,創造出四個萌到不行的kawaii《光學女孩》角色。

真正讓公仔隨處可見環繞在我們生活周邊的是連鎖便利商店的推波助瀾,香港著名角色設計師的RichardWong所設計的《 Ci
Boys》公仔,不但在飲料淡季推出品牌公仔行銷之外,也融入台灣時令在考季推出考運公仔造成熱潮,使得新一波的公仔文化除了往藝術殿堂發展之外,也流竄
到我們的生活周邊。

DFUN設計風尚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